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機關簡介 > 烏日文史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烏日文史

咱ㄟ故鄉咱ㄟ過去

       烏日區大約在西元1661年以後,因時空的變遷更名好幾次,至民國39年(西元1950年)台灣省行政區域調整,才正式定名為臺中縣烏日鄉。全鄉設—烏日村、湖日村、三和村、榮泉村、學田村、九德村、仁德村、前竹村、五光村、東園村、溪埧村、螺潭村、北里村、南里村、溪尾村等16村287鄰。
  例如頂勞胥(今三和里)、下勞胥(今榮泉里)、番仔園(今東園里)等即平埔族群居處,採用的地名就是平埔族語的譯音;阿密哩(今光明里)從其「阿」字來推測也是出自土著語的譯音。舊的「喀哩」部落就是今天屬於北里村等。
  又如五張犁(今五光里)、九張犁(今九德里),(因行政區域調整分劃出仁德里),這兩個地方原本就是雜草叢生的荒地,並沒有地名,經先民開墾後就直接用土地面積來當部落的地名。
   再如石螺潭(今螺潭里),村莊位於烏溪東岸,因為靠近溪水較深的凹岸,以前常常有石螺棲息在深的地方,因此稱為「石螺潭」。「蘆竹湳仔」是現在前竹里的部分,位於旱溪及其支流柳川下游之間。由於土質鬆軟,透水力大,古早是蘆竹密生的沼澤地,故而得名。「匏子」位置在現在的溪尾村南邊,是烏溪支流貓羅溪注入附近的小部落。地名由來大概是移往此地的先民,在宅院裡種植匏子(葫蘆)而得名。以上各村的村名都與天然動植物有關,可能先民就依著叫出來。
   還有「頭前厝」、「半路店仔」、「同安厝」、「溪尾寮」、「溪心壩」等村落名大多與地緣有關係而得名的;「頭前厝」是現在前竹里的一部分,「頭前」這兩個字,閩南語是前面的意思;因為古早時它的位置在九張犁莊的前方,即現在九德橋過後東方的村落。「半路店仔」現在是隸屬湖日 里,古早時從彰化縣城渡過大肚溪北上,要到犁頭店「即南屯」,這裡恰好是中途站的位置,因為有商家在這裡開店做生意,故稱為「半路店仔」。「同安厝」今天是螺潭里的一部分,相傳更早以前叫做「大好莊」。地名由來是因來此開墾的先民,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同安縣呢。「溪尾寮」就是今天的溪尾 里,因先民在烏溪末端,支流貓羅溪注入附近,搭建簡陋的草寮居住成村落,因而得名。「溪心壩」在今天的東園、溪壩二里。「溪」指的是流經此地如網狀般的烏溪,「心」就是中間的意思。因為先民在溪道之間的荒埔地開墾建莊,故得名。「學田」即現在的學田 里。相傳這裡曾有向聖廟(即孔廟)繳納香燈費或春秋二仲丁祭費用,做為學租的田園,因而稱為「學田」。
       從上面的敘述裡,我們對於自己的家鄉,相信有了更深一層的掌握噢,緬懷著先民的智慧及辛苦的耕耘。若能依序探訪家鄉各個村落,就會深體會到烏日的「古早味」,更想把這些古老的故事及優良傳統一一傳給後代的子孫呢!

本文摘自:臺中市烏日文史協會烏日文史匯編

 

 

相關圖檔

  • 市府分類: 一般行政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22-07-01
  • 發布日期: 2015-10-22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烏日區戶政事務所
  • 點閱次數: 8760